logo
  • 現在做什麼
  • 關於我

Kalan

文章分類

  • 前端
  • 開發筆記
  • 雜談
  • 年度回顧

快速連結

  • 現在做什麼
  • 關於我
  • 聯絡我
  • 職涯思考🔗

關注我

在福岡生活的開發者,分享軟體開發與日本生活的點點滴滴。

© 2025 Kalan Made with ❤️. All rights reserved.

狂歡雙 11 — 祝我生日快樂

由愷開愷開撰寫2017年11月11日 9:00
首頁/回顧系列
💡

如果想問問題或單純回饋的話可以填寫表單唷

English日文

目錄

  1. 我是誰?
  2. 勞工大代誌
    1. 為什麼想要做這份專案
  3. 日語八百屋
    1. 學日文
  4. 自學日文文章整理
  5. 語言能力
  6. 整理經驗
  7. 你的未來不是擰螺絲工人
  8. 不要做不喜歡做的工作
  9. 不要跟別人比較修了幾學分
  10. 不要被 Buzzword 影響
  11. 不要後悔自己的選擇
  12. 不要汲汲營營於逢場作戲的人際關係
  13. 年輕不是本錢
  14. 臉書
  15. 最重要的是思考
  16. 2018 年目標

今年 1111,除了各大電商正在雙 11 特價外,今天剛好也是我的滿 23 歲的生日。就把這幾年做的事做個整理吧。這篇文章篇幅很長,而且內容很瑣碎,幾乎都是從筆記跟日記當中東拼西湊寫出來的。

這篇文章有一大部分是寫給自己警惕用的。

我是誰?

有時候,年紀越大越有一種逐漸迷失自己的感覺,每次都以為自己找到一個不錯的目標了,再繼續深究下去卻還有一大堆事情,直到現在我恐怕還是沒辦法講清楚我到底想要做什麼吧。不過人生大概就是這樣,會一直迷惘下去的,因此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一旦決定好要做什麼,就不要輕易地反悔,否則就是在浪費人生了。

勞工大代誌

這是我在勞工節製作的專案,從四月中旬開始規劃、搜集資料到實作,因為平時還有課業跟工作要顧,所以實際上花的時間不多,最後兩天甚至是熬夜在趕工。

有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寫到一半發現又有更多資料想要搜集,不知不覺就變得非常龐大了。

我以為給自己時間很充裕了,但仍然有太多議題沒有涵蓋到,像是年金制度、職災統計等等。

為什麼想要做這份專案

國中跟高中的時候,或許是職科出身的關係,平時除了從報紙跟電視看看一些新聞外,很少汲取社會的議題和發生的事。

這樣半懺悔、半好奇的心態,開始搜集了一些台灣過去的勞工運動以及相關數據。像是薪資漲幅、平均工時、出生率等等,這些都是當我看到數據的當下才發現,原來事情那麼大條。 工時高居全球、薪資漲幅凍漲將近十年、出生率最後一名、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等等。

如果說現在這個渺小的我能夠做些什麼,大概就是勞動節時上街遊行,聽聽勞工的聲音是怎樣,畢竟身為一位準勞工,再過不久大概就會遇到同樣的情境。

更何況是在我還沒出社會之前,就已經是那麼慘的現況了。

台灣的勞動環境仍然有許多待改進的地方,後人能夠享受到的果實絕不是理所當然。

這些前輩們用血汗、用人生、甚至賠上性命來爭取更好的勞工環境。

身為一位工程師能做的事情不多,這個社會上還有更多用科技無法觸及的事。 但能夠拋磚引玉地讓人了解到「啊!原來還有這樣子的事啊」,就好了。

其實在查資料的時候,有很多讓人鼻酸的故事。

像是關廠工人臥軌時,民眾大喊輾過去;像是看到台電大樓的紀念碑連名字都沒有,藏在樹叢裡頭;像是看見 101 樹立的國殤紀念碑,卻過了那麼久才知道那是為何而來。

我們所處的社會當中有太多的理所當然,捷運順利地運作、高鐵能夠平安無事地從高雄開到台北、101 能夠安穩座落在臺北城、垃圾桶的垃圾有人收、廁所有人清、24 小時的便利商店,導致我們常常會忘記那背後隱藏的事情是由多少人的汗水(或是鮮血)堆積起來的, 更何況是以前沒有任何勞基法保護的勞工們。

日語八百屋

學日文

我還依稀記得學日文初期,每天都在咖啡廳點完一杯拿鐵後,從中午待到晚上,學習方式也相當土法煉鋼。把書裡頭的課文看過幾遍後,練習書中的習題與文法,再把單字與學到的概念記錄在筆記本上。就這樣持續了一年左右,筆記本已經塞得滿滿的。

這期間真的空虛寂寞覺得冷,因為沒有人能夠讓你練習,在還沒有到達一定程度前,別人也只會用肥魯宅之類的字眼來嘲笑你而已。當時對我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用 lang-8。

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寫程式的陷阱,會非常直觀地去用「是否與程式有關」的方式選擇自己的行為。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個很好的指標,不過這顯然不該是不去學習新東西的理由。

幾年前的我曾經寫過「小說,我最愛的毒品」,看得出來當時文筆的稚嫩跟想法的天真。然而我很慶幸當時曾經有各種方式來記錄生活。包含部落格之外,我從國中到現在,已經寫了四本日記。

雖然用現在的角度來看,不免對自己以前的荒唐與智障莞爾一笑,不過他也的確構築了現在的我。我並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除了寫程式以外,眼睛黯淡無光,無法對世上其他事物產生熱情的人。

大約在前幾個月,我開始準備了線上課程。那對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體驗,因為之前並沒有任何日語的教學經驗,但想趁著這個機會來練習自己的教學規劃外,也希望能夠把以前的筆記、經驗統一做個整理。

規劃期花了我 2~3 個禮拜,從思考一位日語初學者在剛學習日文時會遇到的困難,循序漸進到名詞、形容詞、動詞、敬語常體轉換等等。送出審核時很緊張,很怕自己沒辦法通過。又偷偷地想,如果沒有通過至少我就不用準備了吧 XD。

通過後,陷入了三個月的忙碌期,每天下班回來後就是坐在電腦前錄音,寫講義。幸好當時有規劃好整個課程架構,才讓課程順利上線。

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線上教學的難處,雖然省下了實體教學的重複性與場地限制,但是每次的影片剪輯都要花將近 3 ~ 4 個小時製作、微調,更別說後期的字幕了,尤其是語言教學要在雙語間切換。

不過最後仍然順利上線了,對我來說這是個相當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看著大家報名與提問,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自學日文文章整理

  • 自學四年通過日檢 N3, N2 心得
  • 只要活著就會有痛苦-聲之形
  • 給初學者的日文自學指南
  • 日語學習資源總整理
  • 日檢 N3, N2 文法總整理 - part1
  • 日本服務業用語
  • 我的日語學習之道
  • 日本眾議院選舉
  • 教科書上的八田與一
  • 日文主題單字篇 - 剪髮
  • 「気」的各種用法

語言能力

在這個年代,語言能力已經算是基本條件。更何況,在台灣比我厲害的人超乎想像。更何況,幾乎每間大學、科大的應外系,標配就是英文和日文。就算精通這兩門語言,也只是統計樣本中的一點而已。

整理經驗

大家在小時候是否都有寫過訂正本?如果我們可以把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並且把當時的解決辦法記錄下來的話,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可以比較快的解決。

我在開發時會把當時遇到的問題、或是自己在開發途中延伸出來的概念記錄下來,並且在月底統一 review 一次,整理過後把概念已經相對完整的筆記統整為一篇文章發佈。

唯一能夠改變你的,只有你自己的行為而已。

你的未來不是擰螺絲工人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的著名默劇之一,因為工業化跟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勞工們被資本家壓榨,同時也造成百萬人失業。很諷刺的一部電影。

現在這個資本過剩的年代,生存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

但如果不思考人生,那麽就跟裡頭的工人差不多,整天在工廠擰螺絲。

比起支配,我更想要幫助別人 - 卓別林

不要做不喜歡做的工作

對一件事情有熱情是非常助力的。舉例來說好了,當時為了賺錢,早上通常在漢堡王打工,只能透過晚上自學來補足程式上的不足。進入實習後,才發現強度跟之前比起來實在是天壤之別。所有的事情都會在工作的壓力下被放大,產生的效應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我在實習之後才接觸了許多當時線上課程完全沒教、業界卻已經逐漸開始引入的東西。

別人是用一天 10 小時的時間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而自己只是用閒暇擠出來的三兩分鐘來做,先不說天份上的差距,光是時間上就已經產生足夠顯著的差異了。

不要跟別人比較修了幾學分

在現行體制下的大學教育制度下,畢業門檻通常在 120 ~ 140 學分左右,扣除專業選修及必修外,還有將近 30 多學分的通識課。

說真的,修的通識課是真的學到東西了,還是只是上下交相賊的營養學分而已?在大一的時候我也把學分修滿,到處去找一些看起來不錯的課上,雖然得到一份看似充實的課程表,但真正精華的知識也只有幾堂課而已,更別說在台科大選通識,根本就是個笑話。

比起推動 XXX 教育,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幹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在高職或許課業上的壓力比較沒有那麼大,但現在的國民教育,幾乎就像職場一樣,把一天 8 小時塞到滿檔,晚上繼續補習。晚上累得要命,更別提深入思考所學的本質、關心週遭事物、甚至是培養興趣。

因此在追求知識的同時,自己多出去看看週遭的事物、思考、深思熟慮之後再做選擇,比起到處比較學分來得重要多了。

不要被 Buzzword 影響

你是真的喜歡現在做的事,還是只是時勢而已?前陣子推廣的程式教育以及多元領域課程、機器學習等等,其實都是假議題,如果不思考自己學習的目的,學習這些領域都只會落入痛苦的泥沼而已。

沒有人能夠幫你決定未來。

如果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很難,那麼可以從決定自己不要做什麼開始。

不要後悔自己的選擇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 實習很好,唸書很好,出國留學很好,去旅行也很好,待在台灣也很好, 只要那是你想要的,那就好。

但不要惋惜自己的人生,一旦你厭倦,你就只是在浪費人生。儘管我仍然不確定是否在這個領域上走下去是不是正確的道路。

不要汲汲營營於逢場作戲的人際關係

剛上大學的時候常常會去跟同學進行「社交」活動,例如一起吃午餐、逛夜市、唱歌等等,後來想想,或許只是自己只是害怕沒有人的情況下,要不斷在問自己的問題而已。

這種時間通常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後來根本不會有人因為和你吃過飯,有過幾次交流,就突然變成知心好友。更別講有人會把這種行為視為拓展人脈。

因此如果真心想要在大學中找到比較要好的朋友,或許可以從社團、擔任幹部開始,當一群人有了同一個目標而聚在一起時,也比較容易和彼此交流,而不是午飯間的雜談閒聊而已。

年輕不是本錢

很多人都會說年輕是本錢,目前的我很幸運,都還在平均年齡 30 歲以下的團隊工作。

但是這個社會很多人並不在乎你的經歷、能力是什麼。就像雖然我有兩年多的工作經驗,在社會上仍然會被認為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然後再用各種美麗的包裝壓低你的薪水而已。

他們通常並不在乎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的學歷、有沒有在上市公司上班、多益成績這種根本無法辨識的指標。當然啦具備能力的人通常也會有上述幾個條件,他們根本不在乎學歷年紀這種指標。畢竟資深有時只是代表做的比較久而已。

臉書

最近,我把臉書上許多會令我分心粉絲專頁以及內容農場給刪掉了,像是各種行車記錄器影片、蘋果日報、即時動新聞等等。盡量讓我的動態牆不要被各種我不喜歡的事物強姦。

絕望的是,舉凡 youtube 爆紅、某某女星私密照流出、一生要做的幾件事等等,下面的回應都非常熱烈。

他們看似無傷大雅,可是卻在默默腐蝕我的心靈,尤其像我這種會被下一個影片給吸引的人,一旦點開來第一部影片就會繼續看下去。

最後,為了避免惱人的通知,我把 Facebook 的 App 也刪掉了。除了剛開始有點不習慣之外,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反而空出更多時間來。也不會下意識地打開 App,如果真的想滑就用網頁版的,那種單純和不方便的操作方式反而可以減少我在 Facebook 上虛耗的光陰。

最重要的是思考

台灣的教育在高中上後直接導向士農工商,成績比較爛的就被丟去二流的職業學校。把課程排爆棚,一天跟上班時間一樣的 8 小時,再加上補習班,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讓你思考人生、關心周遭的事物,只會讓人變得跟溫順。

對於一個只要頭腦不要太差,經濟狀況許可的一般人來說,一路安然到大學是個常態分佈現象。但神奇的是這群人在畢業以後,出來做的卻是幾乎在撿角般的工作。他們覺得自己很努力了。

可是努力這個字本身是個相當諷刺的字眼,尤其是這個年代來說,「努力」基本上已經是個基本條件,而不再是個能夠拿來說嘴的人格特質。在大學時拼命攢學分,去修一些名不見經傳的課程,對於無法用努力取勝的科目就施以小惠,再想辦法矇混過關。

最後發現四年過去了,找工作時一點屁用都沒有。從小到大我們並沒有好好地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導致念完大學之後已經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變成隨波逐流的島民。

不要管太多,只要努力工作就好;修法?這是沒辦法的事;薪水被壓榨?就算不開心生活還是要過。於是圈養出了一群已經生活毫無目標可言,每天抱怨的愚民們。

他們不但鄙視那些地位比較高的人,一旦有人試圖反抗,想要為這個社會發聲,如果他看起來並沒有這群人那麼慘,他們還會沆瀣一氣去阻止這個人,變成了同階級之間的弱弱相殘。很怕其他人不小心就得到了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這群人很努力,但如果被施以錯誤的教育以及思考上的怠惰,最終或許就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因此最重要的在於如何思考,這個目標是一輩子的課題,「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面常常被省略一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用有限的生命來追求無盡的知(不只限於知識),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這樣做還自以為很聰明,那就更危險了。

知識上的不足可以用思考彌補,但是不思考又一知半解,什麼事都做不好,那才是最可怕的。而目前的台灣大學生,恐怕都在往這個方向前進。

至於怎麼練習思考,最剛開始或許可以從閱讀開始。

2018 年目標

轉眼間四五年過去了,走了不少冤枉路,每次到自己的生日,都會有種馬齒徒增的焦慮感,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回顧一下之前所發生的事,不禁覺得自己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虛度光陰。不過儘管如此,他也的確是一部分的我。

想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但如果真的要說出一個比較完整的目標,大概就是「我想做一個有用的人」吧。

← Better Express error如何設計恰如其分的表格 →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考慮下面的連結請我喝一杯 ☕ 可以讓我平凡的一天變得閃閃發光 ✨

☕Buy me a coffee

目錄

  1. 我是誰?
  2. 勞工大代誌
    1. 為什麼想要做這份專案
  3. 日語八百屋
    1. 學日文
  4. 自學日文文章整理
  5. 語言能力
  6. 整理經驗
  7. 你的未來不是擰螺絲工人
  8. 不要做不喜歡做的工作
  9. 不要跟別人比較修了幾學分
  10. 不要被 Buzzword 影響
  11. 不要後悔自己的選擇
  12. 不要汲汲營營於逢場作戲的人際關係
  13. 年輕不是本錢
  14. 臉書
  15. 最重要的是思考
  16. 2018 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