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問問題或單純回饋的話可以填寫表單唷
初入職場 – Sudo
從 2015 年開始實習到現在,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六年多了。
在大三的時候,因緣際會成為了 Sudo 的實習生,詳細可以參考我在 Medium 寫的文章以及 Denny 曾經寫過的文章。
當時我還對前端開發很不熟悉,經驗也沒有很豐富,還處在資訊接收者的階段。
在軟體開發圈不乏那些從小就在寫程式甚至接案的高手,我自己對程式的理解是源自於我念的科系 - 資訊管理系,在大學的課程中才逐漸了解到網頁開發的背後是怎麼形成的。
自己當時有很多沒有做好的地方,像是資料結構跟演算法搞得一團糟,甚至當時還不太明白為什麼要學那麼無聊的東西,現在才知道這些基礎的重要性覺得挺後悔的。
不過也因為實習的經驗,也讓我成為同齡當中經驗比較豐富的那一群人(當然在台科大還有更多高手)。
Sudo 裡的工程師都是對技術有熱忱的開發者,我也很幸運地在職涯初期就使用到當時還很年輕的 React(還在 0.x 版本)、Redux、Webpack,還有當時在台灣還沒走紅的 RxJS 等等相對前沿的技術。
第二間新創公司
Sudo 收掉後我加入了另外一家新創公司,在那邊負責平台網站的維護跟新功能開發。
開發上中規中矩,因為是 RWD 的關係需要考慮比較多東西,CSS 寫起來也會比較有挑戰性。
除了寫前端之外,還有幫忙寫一些電子報 Layout,還嘗試引進了 Heaven——一個 Ruby on Rails 的自動化部署工具。
網站的前端基礎還算蠻完善的,有 SCSS 的輔助寫起來也比較好維護,就這樣在邊開發邊學習的過程中安穩地度過了一年。
回想起來那段時光過得還挺快的,每天就是埋頭寫網頁,不斷地切版跟開發新功能,當時真的很喜歡寫網頁,上班吃午餐時就看網頁開發的文章,下班回家也會追新知識或是新的 CSS 寫法。
成立日語八百屋
也是在這時期,我創立了日語八百屋周刊,用 Ruby On Rails 自己寫了一個電子報服務,把自己的日文筆記或是蒐集到的日本文化文章發送給讀者。
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每個禮拜都在煩惱要蒐集哪些東西,生活幾乎就是上班、寫八百屋周刊、假日放鬆然後趕稿。我還記得每個禮拜一的早上都會在公車上一直看這一期的電子報數據,看哪個連結是最容易被點擊的。
累積比較多前端經驗後,我開始補齊各種 CS 的知識,像是跑去看 CS50、nand2teris,啃演算法導論,系統設計等等,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累積自己對技術的看法與品味。
加入 17 直播
工作一年後,我加入了 17 直播。
當時因為實習學分、通識學分,還有一些必修學分被當的關係,導致我必須延畢一年。
和當時的主管討論後,也很幸運地拿到 offer,並且也能夠接受我現在的狀況入職,現在想起來真的很不可思議。
在 17 直播的時間過得飛快,其實每天都很期待上班跟大家一起在 slack 上聊天、討論技術、吃午餐、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能夠在公司裡遇到一群如此合拍的同事們,是一件多麽難能可貴的事。到現在還是會懷念一起開發、討論技術、講幹話的時光。
剛開始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寫活動網頁,在那時複習了各種 SQL,與同事們討論各種花式寫 Query 的方法。
後來開始做後台系統的東西,因為後端串接時有使用到 GraphQL,因此在前端也有用到 Apollo 生態系的機會,每天都過得很充實。(現在回頭想想似乎有點 Over Engineering 就是了)
還記得我花了一天的時間重新整理了之前的訂便當系統程式碼,改成訂飲料系統,讓大家訂飲料更方便(吧),聽說後來進化到可以在 Slack 內解決,算是好事一樁!
後來幫忙開發與維護直播的網頁版,裏頭用了很多 React 生態圈的技術,而且要處理影片跟各種複雜的資料流,一方面前輩們已經打造出蠻完整的程式架構,一方面是很高興主管願意給機會。
那段時期可以說是成長最快的時光,很開心可以和一群優秀的同事們共事。儘管現在已經離職,但還是會保持聯絡,偶爾也會出來聚餐。
當兵與沉澱
大概是在 2018 年五月左右,我跑去報名了 JPTIP 會話班,為之後日本工作規劃做準備。
JPTIP 的老師都是日籍老師,所以可以用比較道地的日文和你對話,更容易創造全日文環境,缺點是人數太多時會被分散時間。
我當時是想以打工簽證去日本的,不過和朋友聊過天後覺得其實直接以工作簽去日本也不錯,而且有周休二日與正職薪水,反而比較有餘裕可以體驗日本生活。
完成大學學業之後,我被抓去當兵了。
四個月的兵役聽起來很短,但是在軍中真的是度日如年,每天都在想什麼時候可以出去。
因為很早就報名日檢 N1,只好跟連上請假一天出去考試。沒想到在軍中惡補(休息時間去看日文)的情況下,還是讓我低空飛過了。
當完兵後,我們規劃了一場為期兩個禮拜的東京旅行,造訪了江之島、箱根、東京、輕井澤。回台灣後專心找日本工作。
找工作
由於當時已經決定要去日本了,所以只選擇日本的工作。透過獵人頭公司、自己投履歷、朋友推薦,我拿到四個職缺,最後也順利拿到簽證。詳細的過程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
在等待簽證發放的期間,我又報名了 JPTIP 吃到飽的課,也順便報名了教練課練習重訓,每天的生活大概就是上日文課跟健身,寫寫程式,準備赴日的手續跟搬家。
剛開始到日本職場上班對我來說仍然是個文化衝擊,在之前的公司人數都相對比較少,而且都是比較合拍的同事。
然而在日本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隔閡,再來就是不一定每個同事都有一樣的價值觀或經驗,在這方面就很容易產生衝突。
這對我來說其實是比較不適應的事,在溝通上也曾因為如此覺得很挫折。
經過同事推薦看了幾本與溝通、管理相關的書後,這方面逐漸有改善,也比較能夠和不同意見、風格的人溝通與共事了。
因為公司的規模比起前幾家相對大,資源也相對多,逐漸學到了完整的產品開發流程是什麼樣子。
我真的蠻佩服日本人寫規格書的仔細,希望這種寫規格的文化也能導入到台灣。
主管也給了我很多自由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像是幫忙導入了 CI/CD 流程,開發新功能,架 Server 導入 SSR,內部測試工具等等,也讓我擔任專案中的 Tech Lead,負責安排以及評估時程,並提供成員必要的幫助。
從職涯開始到現在,我很慶幸自己一路以來遇到的主管都是好主管,幫助我在職場上有很大的成長。
有一位和我感情比較好的主管,會一起打漆彈大作戰、帶我去系島吃布丁、陪我去 Costco、買木材,在工作上有困難時也會不斷給予協助,雖然我覺得他在管理專案方面需要加強,但總體而言還是一位好主管。
他現在離職了,回想起來我好像還沒有好好地謝謝他,希望下次能夠和他一起在居酒屋喝杯酒聊聊天(最近不喜歡喝酒,喝咖啡)。
除此之外也趁著公司各個部門都有大量資源的情況下,學習了 Kotlin、Swift 還有各種新技術,有問題問同事最方便,一言不合也可以直接看公司裡的專案是怎麼寫的。
2021 年時收到兩場議程的邀請,然後 2020 的鐵人賽因為得了佳作因此也把握了出書機會,在年中時開始趕稿並順利出書。
可能是經驗也累積多了,看事情的角度好像也變得寬廣了一些了。在 2020 年與 2021 年開始多方探索各個領域,像是 Arduino、玩樹莓派、跑去看 AVR、買 STM32 開發板來玩、學習 PCB 跟 3D 列印,希望自己除了在前端之外,也可以和其他領域整合,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
今年是 2022 年,在去年及前年的探索後,希望今年可以變成開創的一年,讓自己做出一些成果來。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考慮下面的連結請我喝一杯 ☕ 可以讓我平凡的一天變得閃閃發光 ✨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