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問問題或單純回饋的話可以填寫表單唷
不管工作也好、整個社會也好,氛圍都是非常緊張的,導致大家太忙,沒有時間甚至是沒有能力去聽別人在說什麼,而是只想講自己想講的。
我是在最近兩年意外發現這件事,儘管我提過我喜歡的遊戲、歌手,但同事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問起,或從來沒有聽進去過。聚會大家就在重複著一樣的話題,我不禁啞然失笑。
我仍然在學習聆聽,但我發現做好這件事是非常難的,很多人連聆聽都做不到。
- 根本沒有想聽你說,而是已經有立場準備反駁
- 表面上聽你說,但沒有把話聽進去
- 有在聽,但聽完就忘記了。或是問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
- 真的有在聽,會消化、統整、反問
我最近體悟到的是,如果想跟朋友分享的事情用講的超過一分鐘,就考慮把它寫下來或錄下來。大部分的人雖然能根據場合「相槌」,但 30 秒以前講過的東西可能當下就不記得了。
一部分是因為聲音的特性容易遺失資訊;但更根本的原因大概是大部分人根本不想聽你講話。
這又會牽涉到自己對對方的重要性如何,也有可能對方只是不想放心力在你身上而已。(不過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情形,主要從職場面出發)
另外一點是超過三十歲之後不再是年輕人了,講太多會變成說教仔,年輕人不好打斷你,但他們壓根對你的事蹟跟說教毫無興趣,套句日文來說就是「身の程わきまえろ(看看自己幾兩重)」。
嗚嗚。
反過來就不一樣了,傾聽是大多數人不擅長,大多數人卻又希望被聆聽。也就是說在職場上,溝通成功的秘訣就是——少說多聽。
那如果覺得自己說的話才是對的呢?這需要考慮幾個狀況:
- 認知與資訊落差
- 我不能錯
如果是認知上或資訊落差上,導致覺得自己說的話才是對的,那溝通的重點很簡單,將雙方的資訊對齊即可。因為在溝通上的確很常見,你可能真的掌握了對方不知道的關鍵資訊或背景。
需要注意達克效應。能力較差的人,因為缺乏認知後設能力,反而會高估自己的水平,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也是在職場上較常發生的現象——如果你常常覺得其他人是笨蛋,或許你自己就是那個笨蛋。達克效應是很難自覺的事,只能從注意周遭環境以及謹慎選擇資訊輸入開始。
有時候就真的是其他人都是笨蛋。如果常常有這種觀察,也不需要在職場打滾了,可以跳到一個聰明人更多的地方,或是直接創業當老闆,若真的如同自己所想,那生意應該會很不錯。
「我不能錯」放在後面章節討論。
傾聽
我把傾聽分成兩個等級:理解與共情。
而共情是最難,卻也是最高等級的溝通。通常只有在產生共情之後,我們才願意去傾聽彼此的觀點。為了後續的討論,我先假設是一個正常的工作環境,大家都是為了交付更好的產品而努力。
在開發上很常見的狀況是對框架、系統設計,或是對功能實現的討論。如果彼此意見不合的時候,通常會怎麼解決呢?我經常看到的情況有幾種:
- 雙方堅持自己才是對的,彼此都不退讓
- 受權威壓迫而妥協
就算是經驗比較豐富的主管,當你知道這樣的設計一定會出問題而直接提供解法,通常就不是有效的溝通,對方容易覺得你是仗勢欺人或是故意炫耀。
這時候可以透過理解與提問,一步步引導對方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覺得你的設計很棒,你當初是怎麼規劃的?」
「你這邊有考慮到權限設計,我覺得很讚」
「咦?這個設計如果面對高流量的讀寫,會不會出現資料庫被打爆導致系統整個掛掉?」
「這個非同步的處理如果失敗的話怎麼辦?」
「我好奇這樣的寫法時間複雜度是多少?」
透過問問題的方式引導對方往你希望的方向邁進,盡可能讓對方想到解法後還能覺得「這些都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只有完全理解對方,且不預設立場的時候,溝通才有意義。
傾聽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好的結果,為了最好的結果,我不強求我的方法,我不在乎功勞是不是我的,我不在乎被打臉。
達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領悟溝通的精髓。
我不能錯
很多開發者放下身段或是怕丟臉時會出現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對錯」本身已經不重要,因為已經演變成了維護自己的心理狀態。
對很多開發者來說,承認錯誤等同於承認自己很笨、承認自己失敗了。
為了保護自尊心,他們會下意識地抵抗任何指出他們錯誤的可能性。不敢犯錯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一,他們會試圖在某些領域抓住絕對的控制權。
要持續成長的關鍵在於認清自己會犯錯,並把犯錯當成寶貴的成長機會。
若要說我在開發職涯當中犯過的錯,已經多到數不清了。但也因為如此我才累積了大量的經驗,知道下次應該怎麼做。很多知名的開發者,他們在不同場合也都提過自己常常犯錯。
很多人會用那所以犯錯也沒關係的立場反駁,但在開發上或專案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出錯的,在沒有情境的情況下很難一概而論,就看是否願意承擔出錯後的結果。
尤其是在 AI 不斷進化的時代,很多經驗放在今天可能也會失效。有時候年輕人提出的觀點反而是更好的方案,就像葬送的芙莉蓮那樣,對費倫來說攻擊魔法已經是刻在骨子裡的存在了。
只有放下自己是對的執念,才有辦法達到最好的結果。
(大家都是明理人,希望不要把這一段理解成事情隨便做,反正會出錯的意思)
事實還是觀點
立場與價值觀層面沒有對錯。很多時候,我們爭論的內容根本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觀點」。
而溝通的衝突來源之一就是混肴事實與觀點:
- 事實:「這杯咖啡是攝氏90度。」
- 觀點:這杯咖啡太燙了,不好喝
很多人會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不容置疑的「事實」來捍衛。
當對話觸及到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就不再是邏輯辯論。
這些信念與個人身份認同深度綁定,挑戰他的觀點就像在攻擊他這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有「對錯」的結論,只有立場的不同。
總結
我覺得挺好用的指標是——你有多常發自內心地好奇別人怎麼想?
如果很常常好奇別人怎麼想,那很有可能你已經掌握了溝通的精髓,如果你常常覺得別人是笨蛋,覺得自己的解法才正確,很有可能是你還不知道如何溝通。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考慮下面的連結請我喝一杯 ☕ 可以讓我平凡的一天變得閃閃發光 ✨
☕Buy me a coffee